隐形冠军兴达泡塑公司的创业与发展传奇
周孜正 民商杂志 昨天
中国民商
为改革发声
为民企立言
微信号:ce_china
华啸威在一次探讨“新生代”接班的座谈会上说,接班者首要的是志向传承;其次是文化的传承;第三是家风的传承, “财产继承是包袱,精神传承是财富”。民营企业对社会来说,应该是“私”的积累、 “公”的发展
▼
第一次见到朴实无华的华若中,很难相信他是兴达的前任董事长。无锡兴达泡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年销售超百亿元的可发性聚苯乙烯(EPS)原料专业企业,2011年兴达公司年产EPS突破百万吨,销售量约占全国1/3、全球1/6,销售遍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EPS行业中的隐形冠军企业。
穿一双农家的黑色布鞋,套一件普通的深色夹克,讲话夹着一点无锡腔却谦虚和善,吃饭时帮客人找双公筷的华若中⋯⋯不仅让人想起文史大家钱穆笔下的荣德生:“个人生活⋯⋯皆节俭有如寒素”,其城中住宅“朴质无华,佣仆萧然,亦无富家气派。”对比荣氏的旧影,华若中比荣氏还要简单低调,但回顾其企业历程,这种质朴沉潜之心,却成就了他的隐形冠军之路。
求学路中断,思想起点决定未来
华若中1950年出生于无锡东亭的鸭城桥。东亭人杰地灵,是明朝华察太师的故里,“唐伯虎点秋香”就在华府。他自小就喜读书,“小时候语文老师教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话文革时被贴上大字报批判,但我内心很向往这样的生活。办企业思想的起点,往往对未来是有所决定的。”出身农村的华若中总结兴达的成功,和自己总以较低的姿态,不断向有学问者请教有关。
1963年村小毕业后,华若中全班仅少数人考上镇初中,为了不费母亲做的单布鞋,出校门就打赤脚,每天来回步行20公里。初中毕业后文革开始,迷茫的华若中没去串联,回东亭认真务农。他最难忘记的少年岁月是饿得眼冒金星的经历,“吃饱饭,不受人欺负”是他小时最大的梦想。多年后华若中回顾过去说:“生存的本能磨出了超强的毅力,经过3年的饥饿,什么苦都能吃了⋯⋯少年经历的穷和苦是一生的财富,让我放平心态、处变不惊地走到今天,去迎接明天。”
数年之后,务农表现好,贫下中农、学毛选积极分子的华若中迎来了人生第一个机会——被大队推荐招工进厂。1970年代前后,在县委书记曹鸿鸣的推动下,无锡悄悄刮起了乡镇办企业的风,成为大放光芒的苏南乡镇企业之滥觞。东亭公社农机厂1970年招了60人,华若中进厂做了学徒,平生第一次能吃饱了饭,为多学一点,总帮师傅加班干活,很快成了“尖子”,半年功课他4个月就学完。改革开放后,无锡乡镇企业迎来大发展。1980年,已是车间主任的华若中被东亭乡派到锡东起重机械厂当科长,次年开始跑供销,1983年任命为乡管干部、副厂长。1989年他出任机械厂厂长,兼任东亭低压容器厂厂长,一年后扭亏为盈。1990年乡政府提出工业产值翻一番,而此时机械行业已是恶性竞争,仅无锡生产起重机的有36家厂,这让身兼两个厂长的华若中倍感压力。
创业靠志气,诚心招得凤凰来
1990年冬华若中坐硬座去西安出差,思考着要想产值翻番,只有创新。某小站过后,华若中看到有本杂志在桌上没被带走,拿起来恰好读到篇文章:《“赤膊”家电等衣穿》,讲的是当时国内迷信进口家电,但长虹等品质也不错,国货却出口受阻。原因是国外家电包装用质轻耐冲的泡沫塑料(EPS),无锡的小孩游泳还拿包装泡沫当宝贝浮力圈用,而国产货无EPS包装,用切碎纸衬垫,导致出口运输途中易受碰损。华若中心想:“这个难道中国也不能生产?”
回来后华若中到处打听中国自己的EPS企业。1991年春,他冒雨到国内最早生产EPS的上海塑料七厂考察,该厂用“二步法”每年只产3000吨。EPS“粒子”虽小,市场却巨大,中国当时是全球最大的EPS市场,但90%靠进口。华若中又通过北京、南京的科研机构,知道国企对EPS珠粒生产兴趣不大。人弃我取,不懂行的他就去EPS的终端使用者北京塑料泡沫厂、中国塑料协会找专家请教,知道当时最先进的EPS技术是“一步法”,让他吃惊的是,当时EPS中国大陆人均耗用仅为0.08kg,而德国、韩国分别是4.3kg和2.8kg,产业发展前景巨大。
华若中也得知,1990年金陵石化、上海高桥石化刚花上千万美元进口了产量万吨级的设备。那乡镇企业还要上马么?华若中认为自己有两条优势:EPS国内产能不足、市场巨大;乡镇厂比国企成本低。在乡政府划拨了12亩地的支持下,从成本低的“两步法”做起。1991年秋,华若中依靠乡政府的担保,去银行陪信贷员喝酒讲好话贷了20万元,走上向化工行业转产的艰难之路。
创业最难的是找不到人才,费劲周折才高薪从大城市请到退休的孙师傅。同时,华若中聚起了十七条农民好汉,在荒地上搭了个毛竹棚搞起了试生产。1991年12月29日,泡塑厂试投产。那天天气非常冷,晚上下的雪有50cm厚,车间没有玻璃,华若中怕孙师傅冷,把自己穿的军大衣披在他身上,和工人们紧张地干了个通宵,30日早上出炉成功。一大早赶来祝贺的镇领导发现华若中“成了一个冰雪人,衣服上到处粘满了冰和雪”。1992年元月,集体企业无锡县兴达泡塑厂在东亭成立,华若中的转产梦总算是初步实现了。
多年后华若中回忆说:“建厂时非常艰苦,我不图享受重新创业,一门心思把工厂建起来,没考虑个人利益,就希望身边的人和我一起奋发图强。当时专业人才很少,建新厂人是最重要的。” 不久,在新厂的围墙上,华若中请同学陈浩清写下“奋发图强,建厂育人”八个大字。
扬民族志气,将进口EPS挡在国门外
在谈到自己为何20多年来,一直坚持聚焦EPS产业不动摇,华若中说:“办新厂,搞了新产品后,我不仅对产品、对工人有感情,而且对企业所在的社会也有感情,这和普通的感情是不一样的。”华若中认为,既然建了企业,就必须保持企业在国际国内有影响,这就是毛泽东思想里面提到要有民族志气,而最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志气。
员工的凝聚力是企业重要的竞争力。创厂时就任会计的陶妹珠家里有私企,但她现在仍在兴达做员工,“因为我觉得华厂长好。不管什么苦活,华厂长都跟我们一起干。对自己,出名的吝啬,但请起工程师、供销员,都是大手笔。他总穿一件夹克衫,开一辆旧的雅马哈⋯⋯有这样的老板,企业一定不会垮。”
1992年,兴达试投产成功后,由于质量接近进口产品,客户蜂拥而至。产量从1000吨很快扩大到1万吨,仍供不应求。投产第一年,兴达便实现了盈利。到1994年,兴达已有能力投资2300万元建设年产5万吨的新厂。兴达与国家建材专家合作,1995年成功开发出阻燃型EPS和用于建筑隔热层的EPS夹心板。是年底,华若中在全国订货会上响亮地喊出“扬民族志气,让兴达腾飞,将进口EPS抵挡在国门之外”的口号。在国内,兴达已开始超越金陵石化等国企,并获得了不少“单打金牌”:产量领先、品质优良、销量居高、利税双优。
做强靠人才,放眼国际重视科技研发
1996年,中国的EPS产业从进口国变成了出口国。1998年,兴达的销售额超过10亿元,生产工艺转向“一步法”。作为国内行业内翘楚,兴达被邀请前往印度新德里参加亚洲EPS(泡沫塑料)联盟会议,会议上华若中得知未来EPS原料的趋势是颗粒小、密度高。不久在澳大利亚参加EPS年会时,认识到EPS的环保和回收是发展趋势,这是兴达国际化的开始。
对于企业的发展,华若中认为,只有先做强,才能真正的做大,不然做大也是虚的。华若中根据国际EPS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创业靠志气,发展靠科技,做强靠人才”的经营理念,并开始不断寻找更多的合作科研单位,引进专家,组织人手学习和研究国际的先进技术,研发保温隔热板材和用于路基专用的高强度专用材料,尤其是解决建筑上使用的阻燃型聚苯乙烯树脂,最终兴达取得了一系列的国家专利,奠定了兴达业内领先的地位。
要想成为全球行业的领军企业,没有好的机制是很难实现的。好在时代给了兴达机会,华若中对笔者回忆说,无锡市真正批量出现私人所有的企业,是在1990年代中期启动改制之后。因部分乡镇企业长期亏损,当时地方政府无钱一直补贴企业,就决定将不良企业转给私人买下来,转制后不少都扭亏为盈。后来政府担心当时效益好的乡镇企业将来也会转亏,1999年,无锡市政府就转变思想,决定将集体企业全部转制。效益好的兴达厂,到了2000年底就转制为民营股份制企业。
2000年上海高桥和金陵石化EPS项目先后停产,原因是其规模10年未扩大,也不创新,占不住市场份额。华若中深刻地意识到,在EPS行业,市场份额要占前5名,才有活下的可能。2000年改制后,“我们有了自主权,就大刀阔斧地进行技术革新”。华若中把企业名字改为“无锡兴达泡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增加人才和科技的投入,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准备,他把金陵石化管EPS的总工挖到无锡,又从北京、南京、成都等著名高校聘请人才,先后创办了行业内唯一的省级高分子聚合发泡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企业院士工作站,拥有院士、长江学者等11位专家,公司内部,则由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的许铭领军30余名人员组成科研团队。喜欢读书的华若中创业之初就买了很多化学书,下班后总是挑灯夜战自学到深夜。卸任董事长后,读书依然是最大兴趣,并每天到车间去转三圈,研究一下企业管理。除此之外,他实在想不出自己有什么业余爱好。
兴达总部地处东亭镇,吸引人才没有地缘优势,但华若中认为,只要企业老总自己做人正,对员工亲,为他们负责,待遇上尽量满足员工,也能吸引住人才。他说,无论是集体或私人企业,作为负责人都要无私,比如出差带夫人,机票都自己出,从不到单位报销。对于如何留住人才,华若中很自然平静地说:“我始终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我如果认为自己无能,我就要看得起下属。”另外,兴达将研发放在北京、南京等城市,借助大城市的科学家一起创事业。对于引进的重要研发人才,兴达还给予公司的股份(入股),提供平台让其真正发挥出能量。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杨万泰是华若中尊敬的外聘专家,2011年就和兴达合作,2018年刚当选了院士,华若中说,兴达也很为杨教授高兴。
2002年,兴达公司销售额达到15亿元,国内市场率占有达到33%,成为国内民营企业生产EPS规模名列前矛的企业。2005年,兴达EPS做到了真正的国内行业领先,是年,EPS国际联盟推荐华若中为亚洲EPS联盟会长。
2015年无锡兴达泡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挂牌上市,目前兴达集团EPS产能全球排名前列、国内更是位居领先,现在的目标是未来能转到主板,成为全球EPS最佳供应商。对于是否要实行产能第一,华若中笑着说隐形冠军就是“闭嘴的冠军”,EPS全国用量仅250万吨,兴达现占43%左右,如产能再扩大,就挤压了其他企业的生存,挤压太厉害,就导致恶性竞争。兴达未来准备还要降低点产能,转而抓好管理、多出新品,优化产品的原料,成为有内涵的冠军。
兴达走向国际,最初经本地外贸和阿里巴巴少量出口越南等地。2005年华若中儿子华啸威回厂后,正式拓展欧洲市场的俄罗斯、奥地利等国。2011年后出口退税不断下降,远渡重洋的EPS粒子目前依然面临运费高、退税少的困难。
对于为何多年专注于EPS,华若中认为,很多事情,不要被短时间的利益去诱惑,一生做好一件事情就不错了,也不一定要挣得多少财富。他还幽默地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如果A代表一个人的成功,那么A等于x加y加z。勤奋工作是x;y是玩耍,而z是把嘴闭上”,不过他把y改成了努力,把x改成了工作。华若中很佩服的企业家是创办浙江万向集团的鲁冠球,华若中说:“我和他接触过三次,他很平易近人,也是非常苦(铁匠铺)的工作出身,这一点上我和他有一些相同,我是钣金工出身。鲁冠球的创业路,就是认定了一个万向节,从万向节做好之后,再发展到其他。” 他也很欣赏鲁冠球能广交朋友,打入美国市场后,聘用美国知名家族的名流做产品代理人,很好地把企业推向国际。
平安交班,百战归来爱故乡
华啸威1999年从南京理工大学毕业,被省委组织部选调入政府工作。当时锡山区的老领导陆荣德善意提醒华若中,企业在外招大学生,但自家培养的也要用。2005年华啸威决定回厂帮父亲忙,2015年他接任亚洲EPS联盟主席。2017年,在企业创立25周年庆典上,华若中就动了交班的心思了。2018年5月,他正式将董事长职位交班给儿子,总经理由许铭担任。但他强调华家在兴达仅有40%的股份,用人上要继续吸引外才,摒弃家族思维。他希望儿子上任后,考虑更多的是企业的未来。
对于父亲的思想,华啸威非常认同。他在无锡“新生代”接班的座谈会上说,接班者首要是传承志向,要继承父辈将进口EPS抵挡在国门之外的志向;其次是传承文化,要传承父亲“内心的富贵”;第三是传承家风,家风好的家族就会和谐,“财产继承是包袱,精神传承是财富”。民企对社会来说,应是“私”的积累、“公”的发展,个人创造的财富最终是汪洋大海的社会财富中的一滴水。
华若中曾被温家宝总理接见过,他一直记得温总理的一句话:“企业家不仅要懂经营、会管理,企业家身上还应该淌着道德的血液。”兼济社会是华若中有了钱之后最重视的事情。他每年不忘创业旧谊,花钱组织工龄15年以上的员工出国旅游,额外资助困难员工。华若中觉得残疾孩子比名校学生更需要关爱。2007年兴达出资设立“兴达特殊教育奖助基金”,是无锡首个奖励特教老师和智障学生的基金。2009年华若中获“中华慈善突出贡献人物”奖,2011年被授予江苏省“慈善捐赠楷模”的荣誉称号。
当然,华若中的对人和善,也会引来意外的甜酸苦辣,最让他觉得痛心的是公司的两场大火:一次是2008年,原因是员工的自觉性差,上班时候去睡觉;另一次是2012年,惠州工厂失火,原因是“用人不当,过于相信这个人”。华若中说完之后并没有大骂或者责怪工人,反而感慨说:“自己也是打工出生,理解工人的不容易,管理上容易太宽容。”
笔者假设企业家有个“幸福方程式”,幸福=f(财富×引以为傲的产品×安全感×梦想希望),四个变量中,华若中最看重的是安全感,企业运行安全平稳,才有条件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否则其他的都谈不上。他很反对企业内部因内讧产生“阶级斗争”,1990年代中期,他就对管理层提出禁进赌场、限进舞场的要求,并注意对团队人员能力与报酬的公平配套。为保证资金安全,除了最初办企业贷了款,后来都尽量少借款。华若中最大的心愿就是工人“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下班”,他说:“百姓百姓百条心,如果我能为他们创造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满足他们的要求,让员工在和谐条件下工作,是一种人生幸福。半数乡镇企业都会因小纠纷导致农民工闹事,而兴达的工人20多年都很平稳,做到这一点,他对自己很满意和高兴。”
《礼记·中庸》中说:“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确实,兴达企业成为隐形冠军,是华若中和团队深耕20多年的结晶,是他扎扎实实的办厂思想在江南故土的生根落地。
百年前,无锡工商先驱荣德生的父亲曾给荣氏兄弟遗训:“治家立身,有余顾族及乡,如有能力,即尽力社会。以一身之余,即顾一家;一家之余,顾一族一乡,推而一县一府,皆所应为。”
荣氏兄弟当年这么做了,改革开放后成功的无锡企业家们也不乏其人,爱家乡进而尽力建设家乡,这是多么淳朴的乡土实业家的思想。或许,这也是小小的无锡有诸多隐形冠军企业的思想源泉之一吧。
(对本文采访写作亦有贡献的单位与个人:上海市领教工坊、原无锡县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沈云福,无锡民营企业(企业家)协会朱晓春,锡山区工商联原副主席梅锦明等,特致谢意!)
作者系历史学博士,现任华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中国家族企业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无锡民营经济和民间组织研究所副研究员